一日,人到广西钦州游玩,听说这里的坭兴陶制品十分有名,而且钦州的制陶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沉淀。在钦江左岸遇到一位老窑工,正坐在一堆坛坛罐罐旁的大树底下,兴致勃勃地与人谈天品茶。见有人前来了解钦州陶器,这位老人讲得更加起劲,于是我们的话题便从横卧在他身旁的古龙窑说起了。
古龙窑长长的瓦顶大棚,隐约于大树下荒草间,与周边新规划城市建筑、绿化、道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。大棚南北走向,北向立起一根高约10米的红砖烟囱,棚下躺着的是一座长达80米的古龙窑——钦江古龙窑。据考证,这是目前国内幸存的最长的古龙窑。
这座古龙窑始建于明洪武四年(公元1371年)前后,600多年间,数易窑址,历经了九座古龙窑的窑火传承,见证和代言了中国坭兴陶的辉煌和起伏。钦江古龙窑不仅是国内最长的古龙窑,也是传承千年坭兴陶的龙图腾,极具文物保护和利用价值。
龙窑是烧制陶瓷的窑炉,我国龙窑最早始于战国时期,以其形状如一条长长的卧龙而得名。龙窑一般利用自然山势斜坡建造,用土和陶砖筑砌成直焰式圆筒形的穹状隧道,由窑头、窑身(窑床)和窑尾构成。
要说古龙窑,不得不先说说缸瓦窑村。 有了缸瓦窑村,才会有钦江第一座古龙窑。 缸瓦窑村人六百多年间共修造过九座古龙窑,两座最古老的龙窑仍有遗址可寻,其余各姓私窑已淹没于地下。建在村外北面钦江边的两座大龙窑,南北对向,是钦州市陶器厂和坭兴二厂的生产炉窑,直至2008年依然吐出悠悠龙烟,孕育出一窑又一窑精美的陶器。 2008年,钦州同中华大地一样,开始了大拆大建。开发一江两岸的需要,征用了上述两厂的厂区,龙窑才熄火,并险遭全部拆除。后来,有识之士从保护古文物和发展钦州坭兴陶文化的角度出发,积极呼吁保留古龙窑,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关注和重视,最后决定东岸的江滨路绕道而行,终于保下了两座中的一座。 钦江古龙窑,现在看上去虽然有些破败,但它不仅是国内最长的古龙窑,也是传承千年坭兴陶的龙图腾,极具文物保护和利用价值。 不正是这一座座古窑将一件件水和土融合在一起的泥坯,变成了坭兴陶的传世作品吗?
在钦江边,古龙窑不远有个缸瓦窑村,村里人没有族谱,他们何时入籍钦州没有记载。钦州文博专家李世川从明嘉靖《钦州志》记载中,查找到钦州修筑砖砌城墙的时间是在明洪武四年(公元1371年)。接着,联想起缸瓦窑村现在还在传唱的祖传祭窑唱词中那句“升平世界洪武时”,慢慢加以对照,一点一滴地还原那段悠远往事,从而推断出缸瓦窑村建村至少已有640年历史。
话说待到筑城工程完成后,墙砖不再需求,这些烧砖匠便专操旧业,以烧制缸瓦——日用陶器为营生了。要烧制缸瓦陶器,就得有龙窑。于是,他们在砖窑旁筑起了村里的第一座龙窑。至于这座龙窑是烧砖结束后才建,还是边烧砖边建龙窑烧缸瓦,历史没有记载,只有当年的缸瓦人自知了。但御敌用的城墙工程,不会让人拖得太长久,所以,钦江第一座古龙窑超过600年的历史,应该是没有疑问的。
后记:为拍好此组照片,30多分钟内,两只小腿分别被咬了10个+8个大红包,痒死啦。古窑经历更加难忘。
评论